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充电 > 2014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学科考点:德育过程与德育模式

2014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学科考点:德育过程与德育模式

时间:2023-05-18 23:00:13


  2014陕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学科考点:德育过程与德育模式

  德育过程

  一、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对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常以填空题出】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

  二、基本矛盾【常以填空题出】

  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体现。

  三、基本规律【常以简答题出】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

  a.知即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b.情即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c.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d.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一般说来,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模式

  一、概念: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二、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

  ①关于道德发展规律(自我中心-他律-自律);②关于道德发展的动力(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③关于道德原则和方法(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④关于课堂应用(鼓励学生参与道德问题讨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合理奖惩)。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2.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提出。

  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道德发展而言,给机会表达心中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其理论假设是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基于此学校应做到①营造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气氛;②教师在关心体谅他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3.社会模仿模式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4.价值澄清模式 (美国的拉斯、哈名、西蒙等)

  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通过选择、赞扬、实践过程)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避免观点说教并促使人们在确立价值观方面使用有道理的推论;认为价值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是永恒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社会经验上的一种指南。